首页 > 文化历史马兰为什么退出舞台 马兰被排斥的事主要原因

马兰为什么退出舞台 马兰被排斥的事主要原因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离开安徽的真实原因大揭密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所有的心动都是一眼万年。为这相遇和心动,早已在佛前许下前世今生。穿越茫茫人海,路过闪烁霓虹,转过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

离开安徽的真实原因大揭密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所有的心动都是一眼万年。为这相遇和心动,早已在佛前许下前世今生。穿越茫茫人海,路过闪烁霓虹,转过风雨飘途,只为寻到你那惊艳万芳的容颜。真爱无重,或轻如羽毛,但爱人之心,却扛起全世界;承诺无形,或渺如星芒,但携手之信,却如生命之花永恒绽放。已将天地和真心相付,却总是想给的更多。若我为王,燃尽烟花,只为你一笑。耳边听见风刮过这座城市的上空,拂过柳叶红花,那是沉寂的心终于被爱情唤醒。鼻翼飘过花香馥郁,深深浅浅,那是为你钟情,宛在我伴随着你心跳的节拍,舞一曲恋恋华尔兹。只为一睁眼就看见你,看见我为你种下丰盛浓烈的花海。

图片

第一章:我与马兰的少年情谊

我与马兰从小在一起长大,虽说不上是青梅竹马,但却是在一条街上长大的街坊邻居。马兰比我大两岁,我们在一条街上度过了欢乐的童年,那时我用稚嫩的童音喊她兰姐。

50年前,在安徽省太湖县城关镇(今为晋熙镇)的一条老街上,人们会经常看到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黄毛丫头喜欢蹦蹦跳跳,嘴里唱着小曲儿,快乐得像只会唱歌的百灵鸟儿。

那个时候,住在老街的街坊们都喜欢这个小黄毛丫头,只要一听到她的歌声,总会兴奋地逗她开心,甚至送糖果给她吃。

“兰兰,你的歌声真好听,来来,阿姨给你糖果吃。”

“兰兰,你再唱几句,我买苹果给你吃。”

“这女伢,这么小的年纪歌就唱得这么好,长大了肯定能当歌唱家。”

每当这时,小丫头总会害羞地低着头,连连摇手说:“不要不要,我妈妈说不能随便吃人家的东西。”

这个黄毛丫头就是后来成为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马兰。

马兰出生于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母亲是县黄梅戏剧团演员,而父亲则是从事黄梅戏舞美的设计工作者。在这样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的马兰,自然也是才情出众。而马兰童年的时候很不幸,在她5岁那年,父亲就因为说不清的历史问题而遭到批判,父母怕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就把马兰兄妹送到偏远的乡下,寄养在亲戚家生活。

随着政治气候的好转,经过全家人的努力,13岁的马兰终于考进了安徽省艺术学校。马兰的表演天赋极高,她不仅是国家一级演员,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既囊括了舞台剧表演的全国最高奖项、又获得了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的艺术家。

刚上艺术学校时,马兰是个十足的“胖妞”。看到其他同学穿着漂亮的练功服演小姐、公主,而自己却只能演老太太时,她心里更是充满了自卑。为了减肥,整整三个月,马兰只吃面条,没有吃一粒米。为了减肥,她还常常在半夜三更的时候偷偷一个人赶到练功房去练功。毕业演出那一天,正好是马兰18岁生日;她的任务只是给人家搬凳子、搬布景,连作品都没有。马兰一个人躲到小旮旯里顿足而哭,她发誓一定要减肥,将来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

图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安徽省艺术学校毕业后,马兰分配到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第二年,马兰就迎来了她艺术上的第一个春天。在香港,马兰主演了黄梅戏经典曲目《女驸马》,几乎是一夜成名,她迅速成为黄梅戏的头牌女演员。

很多人认识马兰是从1984年的央视春节晚会开始的,那时她剪着短头发,穿着格子裙,整个人就像是一朵清香的兰花。此后她的舞台形象更深入人心,从《龙女》《红楼梦》《西游记》一直到后来的电视剧《严凤英》等,观众记住了黄梅戏,也记住了马兰。

其实,马兰最早展示自己表演才华的是1984年上映的中国戏曲电影《龙女》,这部电影由舒适执导,马兰、黄新德等主演。《龙女》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碧波浩淼的东海深处,晶莹宏伟的龙宫门口,鱼蚌虾蟹众水族在黑蛟将军的指挥下,正在为龙王的寿辰忙碌着。而马兰将龙王的女儿小龙女演得活灵活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她便开始走上了中国戏曲表演的舞台。

记得《龙女》开播后,马兰为了回报家乡人民对她的养育之恩,将《龙女》首映式放在了故乡安徽省太湖县。《龙女》在太湖县首映时,大街小巷贴满了横幅标语:“热烈欢迎龙女回故乡!”“热烈欢迎电影《龙女》在著名演员马兰的故乡首映!”当时小县城里只有一个电影院,那几天,家家户户都在打听哪里能买到观看《龙女》的电影票,有的人家为了一睹《龙女》的风采,全家人轮流到电影院买票。尤其是在马兰小时候长大的老街上,老街坊们更是四处打听,托门路走关系,也要买到观看《龙女》的电影票。

图片

那时候,我父亲正好有一个朋友在电影院当放映员,于是,我家很幸运地就拿到了第一场首映式的电影票,我终于能在第一时间目睹兰姐在银幕上的风采,当时那兴奋的感觉不亚于第一次当新郎……

1982年由央视投拍的《西游记》开机,也就是大家最为熟悉的86版西游记。马兰受邀参演殷温娇一角,也就是唐三藏的母亲。相比于玉兔精、嫦娥、西梁女王等这些经典角色用一集甚至更多的剧情去塑造形象,马兰在剧中的戏份只有几分钟。而正是这几分钟的演出时间,《西游记》在86年开播时,依然让许多观众记住了这位美丽文雅的姑娘。除了西游记,马兰还曾在戏剧《红楼梦》中成功塑造了贾宝玉形象。

1983年,由严凤英的丈夫王冠亚编剧的电视连续剧《严凤英》,获得第八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连续剧一等奖后。马兰也因在剧中饰演的严凤英而获得飞天奖优秀女主角奖及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严凤英》的成功,更是让马兰声名鹊起。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马兰更是惊艳亮相,一曲女驸马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惊喜,让全国观众记得这个长相甜美,唱腔如“山野吹来的风”的黄梅戏演员。

那时候,我作为跟马兰一起长大的街坊小弟,也为兰姐的艺术成就感到惊喜万分。

第二章:成名后被迫离开故乡

然而就在马兰黄梅戏表演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她却选择了淡出,如今观众更多关注她的却是因为做了“余秋雨的太太”。

说到余秋雨,也是很多读者心目中的“高人”,曾写过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也正因为如此才让大众越来越好奇:马兰为何嫁给了余秋雨?这中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余秋雨先生曾在公开场合说过马兰“原来的工作环境”不尽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马兰的艺术成就越来越被人们称道,她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除了一直担任全国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整整十五年之外,省里甚至考虑过提拔她为分管全省文化的省政府领导,因为马兰具备这样的气质和见识。然而,在马兰的故乡安徽,却有个别省领导觉得“谁不听话就不给谁前途”,活生生把马兰冷冻起来。而马兰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原因。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位已退休多年的老干部的留言,我认为这样的事实应该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离开故乡的真实内幕。

马兰被排斥的事主要原因在于,有一年,北京有位很重要的客人到安徽考察,省里要安排马兰的黄梅戏招待,马兰同意了。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那天晚上的演出改成了“联欢会”,马兰就婉拒参加,说自己“只会演戏,不会唱歌跳舞”。省里分管文化的领导指示一定要让马兰参加,马兰回答说:“看到省里那么多演员发疯一般都要挤进这个联欢会与领导拍照,什么手段都用了,我觉得这个风气不好,能不能大家淡化一点,我还是不参加了。”

当时有关部门一共打了九个电话给马兰,马兰还是没有参加,连一位副部长都在私下叹息:“我为安徽有这样的艺术家而感到骄傲。”但是那位分管领导却生气了。他在会上说:“马兰是他上任后唯一没有向他做过汇报的著名艺术家,太骄傲了!”从此,他开始剥除马兰头上的一个个头衔。

后来有人制造出“马兰要到上海去了”的谣言,正好为冷冻造了舆论。这位退休干部在留言中说:我要说,那位分管领导应该明白:权力可以伤害一个艺术家,却不可能推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安徽文化在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败笔有两项,一是逼死严凤英,二是挤走马兰。很巧,严凤英被逼死和马兰被挤走时,年龄都是38岁。

在马兰曾经工作过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两位比马兰年纪大一点的演员说:“十天前中央电视台11频道用一个晚上完整地重播马兰主演的《红楼梦》和《女驸马》,剧院里的多数职工对着电视机都哭了。第二天听大量亲戚朋友、街坊邻居说,他们作为安徽人,也流泪了。因为大家回想到了黄梅戏的一个真正的黄金时代,而代表这个黄金时代的艺术家还那么年轻,却不让她回来。”

另外两个演员说:“我们剧院,几乎所有的职工对马兰都竖大拇指。自从马兰被逼走后,省黄梅剧院的地位一落千丈,完全听任安庆剧团摆布了。前不久安徽到香港招商,还有很多全国性的演出活动,全是安庆,根本没有了省黄梅剧院的份。有时候连出境手续都办了,正要出发,又接到通知,说安庆去了。如果马兰还在,哪里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我们剧院的全体演员深感没有前途,越想越伤心。”

一位从事舞台美术的职工说:“马兰在的时候,剧院上上下下有一种自豪感,有一股劲儿,而且不管到海内外任何地方,都大受欢迎。现在我们到任何地方去演出,接待方总是非常失望地问:怎么马兰没有来?如果早知道马兰不来,他们一定不邀请了。到国外也是,在机场就受到质问:马兰在哪里?我们剧院的负责人总是含糊其词地说:她临时有事来不了,对不起……年年这样,我们还在吃马兰的饭,但却把马兰挤走了。”

省里个别领导为什么对马兰有意见?原因很简单,十几年来,省里个别领导总喜欢安排马兰参加接待演出,而且一定点名要马兰去表演。这样的频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马兰的正常艺术探索,因此她后来不得不婉拒,这使省里的个别领导觉得丢了面子。有一年,马兰带着剧团在全国巡回演出达三百场左右,简直累死了,但省里有的领导还在一次会上批判她不想演出。原来,那位领导是说马兰不想为那些官员搞接待演出。在当时的安徽,领导的一个眼神就是下面的行动纲领,因此下面就有人造舆论说马兰不想演出。剧院的职工一开始很奇怪,觉得马兰天天在演,怎么不想演?后来一想,她与余秋雨先生早已结婚,也许迟早会去上海,因此就半信半疑地接受了。

图片

一位与马兰同年的演员说:“他们对马兰的排斥是不露痕迹的。先是说她可能要到上海去了,接着说她已经到上海去了(其实当时她与余先生一直住在合肥),既然到上海去了,就把她作为离开者处理,这么一位全国敬仰的大艺术家,十五年的全国人大代表资格被去掉了,连省剧协的任何位置也没有(剧协主席倒是她的一个搭档),甚至,连她担任多年的剧院领导职位也被悄悄取消。一位老演员说:“那些人真不应该这样对待马兰。他们的职称,每一级上升都是马兰签名推荐,并亲自说服其他评委的。马兰心地太善良,是一个东郭先生。”

有两位与马兰比较接近的女演员说:“马兰在失去了剧院的生存空间后,不得不向上级主管部门打报告,要求调离,但都没有得到批准。后来她干脆辞职,要求把她的人事档案放到劳动人才市场,由外地单位来接受,也不批准。这样,就把马兰逼到了走又走不掉、留又没处留的尴尬境地。马兰就这件事,还曾一再找领导,领导说,安徽全省人民不会让你走。但不让她走又不让她做事,一位那么好的艺术家就这样被搁置了。”

关于剧院还在给马兰“发工资”的事,那两位女演员真正愤怒了。她们说:“这种做法很下作,真怕外地人笑话我们安徽人。马兰这个人,对金钱毫无概念,《千秋架》演出时开支较大,到北京演出时很多中央领导来看,是包场,不能卖很多票,因此场场轰动却严重亏损,连导演费十万元还是由余秋雨先生拿出自己稿费存款支付的。现在有人经常说还给马兰发工资,发多少?演员的收入靠演出比例,基本工资很低,不要拿这样的小伎俩来污辱马兰了。不让马兰演出,马兰就靠丈夫的稿费过日子,光明正大。她现在偶尔到外地演出,也总是学余先生,大力援助弱势群体,几万元一次的演出费全部捐献给乡村失学儿童。那些排挤她的人都是雁过拔毛的铁公鸡,一个钱的利益也不放过,还口口声声说给马兰发工资,真叫人恶心!我们可以肯定,马兰根本不知道发工资的事,更不可能去领。她现在最迫切的是,希望原工作单位能发放人事档案,让她能进入外地艺术单位,能有资格申请演出证,能到医院看病。她已等了整整六年,那些人太没有良心了!” 

图片

还有一位在省社会科学院工作的学者说:“马兰人品高远,国内演艺界很少有人能比,只是因为她婉谢了一些官场的应酬演出,被活生生地排斥六年之久,充分反映了这个省文化的老毛病,也就是唯官是从,压倒一切。我不认识马兰,但希望你们代表我这个老人转告马兰:你表面上虽然已经失去一切,但在家乡人民和全国观众心中,你是黄梅戏的一段辉煌历史,一盏不灭的明灯。让他们去争去抢,观众心里一杆秤。你还那么年轻,仍然大有可为,全国观众会支持你!家乡的观众更会支持你!”

第三章:马兰与余秋雨的旷世情缘

说到马兰和余秋雨的相识,马兰自己一直说是前世的缘分。

一位才华出众、容貌美丽的女子和一位文学成就、地位斐然的大学者,两人的故事无疑是美丽至极的。自古以来,才子佳人是不朽的佳话,文人墨客才情出众,在感情上也是多情的代表。余秋雨自然不是例外之人,马兰与他的爱情,便是典型的“才子佳人”爱情。

马兰和余秋雨的爱情始于一本书,一本名叫《艺术创作工程》的书。这是一位艺术前辈送给马兰的,上面写满了他的标注和理解。马兰也正是在认真读了这本书之后,被作者余秋雨的才华和睿智所深深吸引住了。也就是这本书让24岁的马兰认识了40岁的余秋雨。看到余秋雨的书,马兰开始以为余秋雨是一个老学究,白发苍苍的老头。机缘巧合,一次演出的见面让马兰对余秋雨另眼相看。那次,马兰到上海演出,特意请余秋雨看戏,但自己却没有戏票,倒是余秋雨说,“你没有票,我有,我也给你一张。”当时看完马兰的演出,余秋雨一蹦一跳跑到马兰面前说“你认识我吗?”马兰笑着说:“看过你的书。”就是这次见面让两人有了爱的火花,在不断的见面和约会中,两人有了感情。

图片

从那以后,两人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学“吹捧”。余秋雨经常会说:“马兰,我是你的戏迷”,而马兰则对余秋雨说“我是你忠实的读者”,在这种互相吸引和欣赏下,两人的脚步越来越近。直到有一天,余秋雨对马兰说“想想你做我老婆满好的”,马兰也开心地回说“我也觉得满好的”,说这话的时候,双方平静得很,都没看对方一眼,后来自然地结婚了。

如今,只要一提到余秋雨,马兰脸上就露出十分甜蜜的微笑,虽然和余秋雨相差16岁,但是马兰没有觉得两个人有差距,“我觉得年龄不是问题,我们的心理年龄都是一样的,经常两个人相互鼓励、吹捧、享受。”吵架后,马兰先让步:“余秋雨比我高一个层次,但在学问以外,他是个善良、幽默、天性自由的人,和他在一起很幸福。”马兰曾经这样感慨地说。

两人在家都是“老公”“老婆”相互称呼,说余秋雨是个浪漫的人,马兰一直笑着摇头,“瞎说,他不浪漫,就是有时候很好玩,很孩子气,比如走路不好好走,正走着,他会突然跑到前面,给你做个鬼脸或者是很搞怪的动作,很喜欢搞笑。”马兰说他们和正常的家庭一样,会脾气急躁,会吵架,但是两人吵架之后,一般是马兰做出让步,先求和,“因为家里是个不讲理的地方,对于一些小事情不能太较真。”

在生活中两人相互依赖,但是余秋雨却不喜欢马兰亲自做家务。最初家里没有请人打扫,马兰演出回来总觉得家里到处都是灰尘,就开始自己动手擦。可余秋雨对她说:“所谓尘世就是充满灰尘的世界,要学会承受,别擦了。”对此,马兰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她说自己回来辛苦一次至少可以让丈夫享受一个星期。

更为难得的是,马兰还到公婆家包揽全部家务。这时,余秋雨总是阻拦她,马兰就急了:“我好不容易找到你这么个丈夫,你还不给我一个机会和环境让我尽尽做妻子的义务!”

看到妻子忙前忙后,余秋雨感到十分心疼,每次出差,他从来不会把脏衣服带回来,都是在宾馆洗好,叠得整整齐齐带回来,但是回来他也会向马兰讨好:“看,老婆,我疼你吧。”

有一次,两人一起去买衣服,余秋雨看中了一件花短袖衬衫,可马兰觉得自己不适合穿而死活不肯买。这时,马兰发现别人已认出她,她拉上余秋雨就跑,可他偏站着不动,马兰一气掉头自己走了。

图片

余秋雨还是执意买了那件衣服,虽然马兰心里不喜欢,可后来却“勉为其难”地穿了那件花短袖衬衫,人家都说漂亮,有点“雾里看花”。

希望能在爱人的怀里撒娇,渴望拥有一个坚实的男人肩膀能为自己遮风挡雨,这似乎是女人的天性。尤其是当自己的年龄比丈夫小很多的时候,女人更会时时摆出一副小公主的姿态,久而久之有了恃宠而骄的习惯,丈夫偶尔的“侍奉不周”便会成为冲突的导火索。可实际上男人和女人对感情的需求是同等的,一味地索取或一味地付出都会导致感情天平的倾斜,而且婚姻要靠两个人共同经营。

一开始余秋雨写作,马兰就在他身边绕来绕去,没想到有一天余秋雨急躁地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到隔壁去?”从那时起,马兰就学乖了,当余秋雨写东西时,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她绝不进书房。逢到想唱两嗓子的时候,就把自己锁进洗手间。

马兰对于与余秋雨的恋情也曾公开说道:“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辈子已经结过婚一样,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个约定。”

如此两情相悦、爱慕情深确实是令人羡慕不已。这个世界上有个词叫般配。什么叫般配?余秋雨和马兰的结合就是最好的诠释。才子配佳人,天生一对,地造一双,真的是熠熠生辉……

平日里,他们经常手拉手去菜市场买菜,共同看双方父母,请朋友吃饭;闲暇时,两人就在家中一起观看外国戏剧表演录像,或者互不干扰地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节庆日,余秋雨常常喜欢拉妻子出门找个有情调的地方用餐,在那里,两人就像热恋中的情侣。

虽然爱情没有年龄界限,但年龄产生的思想差距会造成代沟。为此,马兰的感受是作为妻子应尽力去弥补与丈夫的思想差距,让两人的心灵“处于同一起跑线”,才能让婚姻长久。

从知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到著名作家太太,马兰婚后的社会角色发生了突变。这丝毫不改变余秋雨对她的评价:“马兰肯定不仅仅是有外貌。在古典的概念中,读书的权利全部交给男子这一方,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了。她并不仅仅只是看重我的才,我也不仅仅看重她的貌。”

马兰不仅有着美丽脱俗的外表,更有着深邃精辟的内涵。她对表演之外的现代艺术,如美术、音乐等,都有很广泛的兴趣和比较深刻的理解。

余秋雨介绍说:“马兰对国际政治、国际军事特别感兴趣。这也是我们谈话的一个话题。”有一段时间他们去中东地区,共同的兴趣使得旅途始终谈兴甚佳。余秋雨十分惊讶妻子居然对萨特的存在主义那么熟悉。他认为:“就感性文化而言,在对当代欧美艺术文化的了解程度上,她肯定超过我。”

然而,一直以来,聪明好学的马兰却觉得在学问上,丈夫比自己高一个层次,为加深自己的艺术修养,马兰闲时会练练书法,写好了,就传真给余秋雨,他圈点一番后再传回来。马兰还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丈夫的工作,余秋雨每一篇文章出来马兰都是第一个读者,她会用不太演员腔的自然方式读出来。

图片

“我们感情很深,感觉很好,思想同步,”余秋雨曾经这样评论他和马兰的关系,“我们属于一见如故,从始至终关系都是非常的和谐和密切。我们既是夫妻,又是艺术伙伴,我们都非常尊重对方的父母。共同生活了十几年,我们的思维方式、人生观念和艺术观念已经成为了完全一致的人,我的文化活动跟我的专业有关,也跟我太太的专业有关。”

而马兰也说:“我跟余秋雨之间,我们希望人和人之间有非常好的沟通,文化不同没有关系,语言不同没有关系,种族不同也没有关系,希望大家都能够沟通。”她还戏称道:“我们的婚姻就如同‘红木家具’,越老越有价。”

如今两人已经走过几十年的婚姻之路,现在的马兰也已经60岁了,岁月并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痕迹,她依旧美丽动人。只可惜一件事,两人结婚后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虽然没有孩子,但一直非常恩爱,生活得很幸福。如今,马兰虽然已经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之中,但是并不代表她已经退出黄梅戏的舞台,而是她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培养下一代传统文化的爱好者。

马兰在我心目中依旧是小时候的兰姐,我一直很崇敬她,她的艺术魅力来自特有的、和谐的“诗意”,看她的演出,就像在读着一首首不尽相同但又风格统一的诗。

古人唱曲兼唱情,今人唱曲只唱声。马兰,我心中的兰姐,她不只是唱声,也不只是兼唱情,她是产生了真正的人物心理形体动作,她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形象塑造之中,以她饰演的艺术人物的立场在那儿想,在那儿倾诉,她以空前绝后的表演才华,惊心动魄地唱出了那种一般人无法超越的境界。

我心中的兰姐,祝你永远年轻,永远美丽!衷心希望能再次看到你在舞台上的风采!

本文来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投资等依据。侵权请联系底部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4cbk.com/wenhua/e2de22f740ae55541068b65c7d39923c.html
上一篇:范蠡救子的故事(陶朱公范蠡救子的故事)
下一篇: 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在哪里 为什么至今没人敢盗

猜您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