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制造总局是谁创办的?答案是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是曾国藩策划后,李鸿章着手实际经营的大型兵工厂,是晚清第一兵工厂,对晚清来说至关重要,也是当时整个东亚最大的兵工厂。
江南制造总局在1865年9月20日正式成立,建造地在上海,李鸿章是实际负责人。它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最大洋务企业。在不断扩张之中,先后出现了十几个分厂,并且雇用了2800名工程师,能够制造枪支弹药、船只和机器。还为此开设了翻译馆和粤语馆等文化教育机构。知识管理上未曾改制,衙门习气依旧遍布其中。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自强运动中规模最大、预算最多的军火库之一。除当年投入约25.2万元外,前期主要资金来自淮陆军军费。后来在1867年,曾国藩获准从上海海关取得10%的关税作为制造局的开支,1869年提高到20%,相当于每年至少40.2万元。
制造局的最高领导人是监工,曾国藩, 左宗棠, 张之洞, 容闳等人都担任过监工,但李鸿章是晚晴的首席执行官,大多数时候都是他管理。李鸿章在早期选择了冯焌光和沈保靖作为行政主管。由上海道台(1865年丁日昌)监管,实际的机械管理工作多由西方人完成,如早期的总工程师t . f . 霍斯就是美国人
江南制造局雇用了大量中国工人,包括满族和汉族工人,在其中操作和研究机器,因为他们的专业技能,这些工人的工资是普通城市苦力的4-8倍。这些工人成为现代中国最早的技术工人群体每支步枪的成本高达17.4两,而国外产品的成本只有10两左右。
当时‘造船不如买船’的问题并不是个例。在成立的第六年,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开始批量生产先进的林明敦式后膛来福枪,但仅生产了不到5000支步枪。眼光敏锐的李勋爵看出了问题所在。国产林明敦枪不仅成本是进口林明敦枪的近两倍,质量也远不如进口。基于对国防计划负责的态度,李鸿章坚决拒绝淮军队列装这种国产步枪,继续率先进口价廉物美的外国枪支。
当年洋务运动的产品确实如此——成本高,质量差——以至于李鸿章不得不继续购买外国装备用于中国国防。为什么?第一,回扣过多。中国商人给官员的回扣自古以来就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必要提及。外国商人与中国官员打过几次交道,他们也入乡随俗。进入中国,后不久,克虏伯学会了在合同款项中留出一个特殊的比例来送回扣。李鸿章,对此深感痛心,专门颁布了一项条例。所有采购必须由总办(总经理)和采购、支持、会计等相关部门签字后才能生效。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此举收效甚微。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容易理解,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比在自己国家工作的人挣得多得多。中国没有技术骨干,我们能不求外国人吗?问题是,很多有血缘关系的中国人都想方设法挤进这些“有钱人”的洋务单位。
从中可以明白,任何经济效益的实现都离不开各方面协调运行与发展,从管理体制到执行效率,市场始终在那,再好的培育土壤如果面临多方摧残,也很难让产品出脱,让企业成功。